北京特捷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唐糧在“北京首屆空間信息產業(yè)論壇”上的報告
各位來賓:下午好!
讓我談趨勢,我想來想去,干脆還是談技術和應用,趨勢還是留給教授談,咱們既然搞企業(yè),就談現實,根據我們和德國公司合作的情況,看看空間信息獲取技術都有什么新進展,其實前面的報告已經展現了這些技術的應用,在這里我快速的給大家回顧一下。
從現代空間信息生產流程來說,主要是數據獲取、數據的處理加工以及存儲,一直到最后的可視化。我個人認為數據獲取是整個空間信息生產流程中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其質量、精度決定了將來產品能服務于哪些用戶,或者細節(jié)到哪一步,這是值得大家特別重視的一個地方。我匯報以下幾方面內容:GPS航攝導航、GPS/IMU直接定位定向、數碼航攝儀、機載激光雷達、車載激光雷達以及數碼熱紅外儀等。
一、GPS航攝導航
我們可以通過在家里用軟件對整個測區(qū)進行航攝設計,然后將設計好的數據直接輸入GPS導航設備,便可實現實時航攝導航。舉IGI公司的例子,IGIplan+CCNS4就是這樣一個系統,直接用于航空攝影導航,是國際上最早做這件事情的,也是做的最成功的。IGIplan,利用現代所有軟件可能的功夫,把軟件做的非常方便易用,使大家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一個大測區(qū)的設計任務,并直接可以跟Google Earth進行接口,可以把Google Earth數據導下來,最后編輯處理,然后用Google Earth顯示出來。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對于任何一個測區(qū)進行任意多邊形的設計,標定之后就可以完全自動的進行航攝飛行設計,只需要把相應的參數、航飛精度要求給出,然后就可以自動的解決問題,包括重疊度方面的要求。在不考慮地面起伏的情況下,設計不一定能夠滿足所要求的航片重疊,利用Google Earth或者其他現有的數字地面模型數據,就可以進行非常準確的航攝設計了,這是飛行之后得到的結果,完全可以滿足要求,好處很多。
二、GPS/IMU直接定位方向
下面談談GPS/IMU技術在定向方面的應用。什么是IMU?就是慣性測量裝置,通過慣導方法進行姿態(tài)測定,道理非常簡單,傳感器有三個線性元素,X、Y、Z,以及三個空間旋角。通過GPS可進行準確的定位,即確定X、Y、Z;通過IMU便可以進行準確的姿態(tài)測定。AEROcontrol-IId就是這樣一個系統。它可以跟很多傳感器一塊使用,包括膠片航攝儀,以及各種各樣的數碼相機等等。2002年第一次跟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一起引進這項技術,試驗結果很好,后來被國家測繪局認可,制訂了相應的飛行規(guī)范。
三、數碼航攝儀
數碼相機發(fā)展的非???,今天下午章總的報告中已經介紹了數碼相機,尤其是DMC。很榮幸的是我本人是DMC的參與者,這個原理是我做的,希望以后還有機會把這類產品做的更好。隨著數碼相機的發(fā)展,我們1999年開始研究DMC,那時候CCD的發(fā)展得還沒那么快,而且非常貴?,F在已經變化了,比如這么一個相機(DigiCAM-H39)既便宜、幅面又非常合適,且速度非??欤啾扔贒MC來講要便宜得多。以這種相機為單元也可以進行相應組合,比如四拼式,或者進行多角度拍攝等。以后不能只是單一的豎直攝影,最后的目標是要做三維城市等,經常要涉及到模型貼面,如果只是直著向下攝影,獲取不到旁邊的信息。因此,未來的發(fā)展肯定要走向多角度、多種類型傳感器結合的方式,即全景全信息式。既然講到數碼相機,我們便可與膠片相機比較一下,它不光速度快,而且輻射分辨率極高。比如這張照片是用很好的航空膠片拍攝的相片,即便用5?掃描也有很多噪聲,而數碼影像則能很好地反映出物體的細節(jié)來。從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數碼相機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從左邊這張照片中我們不光知道是鐵路軌道,而且還可以用之進行質量檢查,拓寬了其應用。
四、機載激光雷達
這個應用非常廣,道理也非常簡單,獲取激光數據以后得到三維點云,由此得到DSM(數字地表模型),剃除地表信息便可得到DTM或DEM。這是LiteMapper系統,是非常有特色的激光掃描系統,掃描儀一般有三種形式:擺鏡式、平推式和多面轉鏡式,這里采用的是最后一種,其重要特點是勻速,掃描點分布均勻。這套系統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帶有所謂全波形記錄的機載系統。什么叫全波形記錄呢?激光掃描一般原理是一個光束打下來一般只接收回一個信號,或者說四種接收回波模式:回波光強度,再就是第一個回波信號,或最后一個回波信號,或第一和最后回波信號交替接收等,一般激光掃描儀都如此。有什么缺點呢?很簡單,比如說接收第一個回波,如果在空中有一個顆粒,,第一個回波就記了一個空中顆粒,沒有地表了。最后一個回波情況也一樣,比如在大城市里,到處都是玻璃樓,激光可以來回折射,一個光束打下來,不知道反了多少次的光回來了,結果是粗差。這樣就不能保證信息的準確性。什么叫全波形呢?一個光束打下去,我們記錄的不光是第一個回波,而且第二個、第三個,以至最后一個,即所有的回波全部記錄下來。這樣就首先保證了所有好信息都在里面,當然也包括誤差,可以通過相應的手段去剔除。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般情況下樹木反射情況是這樣離散的點,而全波形則是這個樣子的。實際意義非常簡單,激光打下去以后回來的是所有信號的記錄。樹木是最好的例子,激光打下來以后不光能把樹尖、樹桿、樹葉等的回波記錄下來,還能記錄其下面的樹叢(灌木),甚至再下面的草以及地面的回波,這樣就使得信息量非常豐富,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目前國際上很多大學都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利用全波形挖掘信息潛力,提高應用水平。我講兩個小故事:一是:今年三月份德國飛了一個地方,都是森林,把樹、樹叢和草剝離掉后,發(fā)現地面上有許多坑,結果發(fā)現是二戰(zhàn)時候的彈坑,大的是炸開的,小的是還未引爆的炮彈,而從外面根本看不見,全是一片樹林。第二個故事是:在蒙古一片草原上,草下有一些古居住地遺址,從外面也沒法發(fā)現,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很準確地找到了。該激光雷達的精度也非常高,這是我們在高速公路上測車轍的例子,檢測精度能夠達到1.3厘米。
五、車載激光雷達系統
道理非常簡單,將機載放到車上,行進中對周邊掃描即可。StreetMapper360就是一個例子。這里采用了360度高速旋轉的激光掃描儀,每秒鐘一個掃描儀可以達到20萬個點,用兩個甚至可達到40萬個點。配有高速數碼相機,每秒鐘可以達到7.5幅2K?2K的數碼影像,定位定向用的也是前面提到的GPS/IMU這套系統。目前已經對15個F1賽道進行了測量,用于車隊的安全措施方案制定和模擬駕駛等,玩車的人都知道。作為應用,現在給大家看幾個小短片。車載雷達非常方便,車速可以達到100多公里,100公里情況下,每平方米仍有360個點,密度極其高。激光點通過IMU、GPS定位、定向之后,不需要經過特殊加工就可以直接用來進行點云的三維顯示。點云也可以和相應的彩色影像進行重疊,從而得到真實景觀。精度非常高,我們在丹麥高速公路實測與全站儀和GPS靜態(tài)站點比較的結果是,高程中誤差可以達到10毫米。
六、數碼熱紅外儀
這也是非常具有應用前景的,尤其對于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對于我們來說非常有意義,我們感興趣的是熱度的分辨率,具體應用可以留給大家以后共同探討。
我今天就匯報這些。談到未來趨勢,也許會是這樣一輛“傳感車”?謝謝大家!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