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嘉賓:測繪隊員韓慧軍張洪文
訪談地點:南極長城站
韓慧軍與張洪文都是來自黑龍江測繪局的測繪人員,作為渡夏隊員,他們的任務已經(jīng)基本完成,到2月中旬,他們就會離開長城站回家。北京時間28日早上10點(南極時間27日晚上10點),他們在南極長城站的餐廳接受了搜狐特派南極記者的專訪。
記者:你們是測繪專家,給我們具體講下在南極的具體工作,是為了繪制地圖,還是別的?
韓慧軍:繪地圖。我與張洪文是受國家測繪局指派,對長城站周邊進行航拍相片控制點測量與1比500數(shù)字地形圖的更新。我們12月5日登島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50多天了,任務現(xiàn)在已經(jīng)基本完成。
記者:地圖很重要,可能各個科考工作都要使用你們的地圖來作為支撐。但是測繪也是個體力活,很累很辛苦,這其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韓慧軍:主要是每天去野外測量都要背20多斤的裝備,有時要跨過整個費爾德斯半島,走得最遠時要走20多公里,12個小時才回站。有意思的是,測繪的點很多我們都是來之前選好的,不料到了現(xiàn)場后,發(fā)現(xiàn)這個點是個海豹、企鵝,或者是賊鷗的窩,這就很費事,需要重新測量選點。
張洪文:說起賊鷗,我還被它攻擊過。賊鷗是專吃企鵝的猛禽,嘴尖爪利。一次我們只顧著低頭找測點,可能靠近了它的巢穴,里面有小鳥。賊鷗很愛子,就開始從后面攻擊我,把我的帽子用嘴啄開,還好我戴著墨鏡,不然叼著眼睛就危險了。
記者:聽說你們有一次還被困在島上了?
韓慧軍:長城站處于西風帶的邊緣,一天下來,天氣可能有多種變化。記得是1月5日的一天,我和張洪文,還有其他同事一共五人,一早乘橡皮艇到在到納爾遜島進行野外測量。那天天氣本來就不好,但工作不等人,我們還是堅持出發(fā)了。到完成任務時,已是風雪交加,每個人的衣服都濕透了。晚上7點,站里開始與我們聯(lián)系,說風浪太大,無法用船去接我們,讓我們在島上過夜。在南極,有很多簡易的無人避難所,以供科考人員抵擋危險的天氣。我們5個人就來到了附近巴西避難所,里面條件很簡陋,只有兩張床與毛毯,而且已經(jīng)濕透,夜里的溫度在0度以下,冷得不行,我們就翻箱倒柜,找到了一些酒精,用罐頭盒打孔,自制成酒精爐才有了取暖。睡覺時候他們4個兩個人擠在一張床上。
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們發(fā)現(xiàn)捷克的避難所里面條件其實要好很多,在里面找到了一個煤油爐,還有食物。到下午才風停浪靜后長城站的船才把我們救走。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