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涉及智慧城市建設業(yè)務的企業(yè)信息變更讓人有些眼花。
日前,號稱是智慧城市領軍企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板A股上市公司萬達信息大股東籌劃股權轉讓,易主他人。在全球化智慧城市建設浪潮中,這一舉動讓部分業(yè)內人士提出質疑:智慧城市建設真實的盈利情況是否令人堪憂?
有媒體報道,萬達信息易主原因是大股東股權質押率高達88%,今年4月以來,面對二級市場股價下跌嚴重的形式,為防止爆倉,大股東籌劃股權轉讓以求自救。該公司2018年年報信息顯示,2018年應收帳款高達15.3億元,占總資產19.57%,比2017年上漲4.79%。細究該公司中標公告可發(fā)現(xiàn),PPP合作模式的中標項目不再少數(shù),而這一合作模式或許正在拖垮該公司的現(xiàn)金流。
PPP模式項目的地信參與度
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合作模式,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泰伯網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地方政府在建的智慧城市及雪亮工程項目中大多采用這一合作模式。但有資深業(yè)內人士范哲(化名,下同)指出,雖然智慧城市及雪亮工程一度被視為地信領域企業(yè)的掘金池,但是在實際項目招標過程中,此類項目的中標方只有少數(shù)為地信企業(yè)。
究其原因,范哲進一步分析,無外乎來自資金和技術兩方面。
資金方面,PPP合作模式的項目特點,企業(yè)預先墊資建設,周期長,資金回籠慢。若不是具有硬實力的國企或上市公司,一般的中小企業(yè)很難支撐。而眾所周知,地信企業(yè)近年來受農經權調查、不動產調查、管線普查、國土三調等國家項目所累,墊資巨大、應收帳款居多,很難再有充裕的流動資金用于PPP模式項目中。
技術方面,在智慧城市與雪亮工程等項目中,雖然蘊藏著GIS商機,卻以硬件設備為主,GIS軟件服務占比較少。而且目前只憑借傳統(tǒng)的GIS技術,在這類項目中已經很難獲得機會。而這些項目中涉及到GIS技術的部分,大多會以被中標方分包給地信公司或者地信相關的公司為主。阿里、騰訊、華為、平安等巨頭加入智慧城市建設行列,動輒以十幾、二十幾個億的投資拿下智慧相關的業(yè)務,其中屬于地信領域的就是被這樣分包給地信公司。但相應的,就利潤而言,地信公司也只能收獲了了。
環(huán)保領域更有盈利空間
雖然智慧城市、雪亮工程一系列項目越來越以PPP建設模式為主導,但國家為防止地方政府變相舉債,在2017年11月份,財政部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規(guī)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這一政策被視為2015年PPP模式元年發(fā)展以來最為嚴厲的監(jiān)管政策。
隨后,銀行收緊PPP合作模式融資貸款,涉及該合作模式項目的企業(yè)苦不堪言。2018年末退市新三板的泰華智慧公司,就曾因山東濰坊昌樂智慧城市PPP項目墊資過大,資金鏈幾近斷裂,瀕臨破產。
不過,范哲表示,“其實,采用PPP合作模式,如果有收益的話,還是挺可觀的。比如,環(huán)保領域?!?/p>
近年來,PPP合作模式的智慧城市建設之路審批遭拒并不鮮見,即便有這方面的中標公告也大多集中在監(jiān)管較寬松的地級市和縣城。但是,環(huán)保領域的PPP模式中標公告卻屢見不鮮。有業(yè)內人士分析:“環(huán)保容易審批通過是因為它符合實際情況,而且是真正改善人民居住環(huán)境的項目。至于智慧城市、雪亮工程的這類項目,就眼下來說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剛性需求?!?/p>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