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針對山體滑坡的預測預警水平怎么樣?要做到提前安全預警、準確預警,要做好哪些工作?8月13日,國新辦舉行今年防汛救災工作情況的發(fā)布會。會上,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凌月明表示,自然資源部從去年開始正在研發(fā)一個比較經濟、比較便宜,而且數據標準化接口全國一致的地災預警系統(tǒng)。今年投了2500余臺,初見成效,現(xiàn)在已有6個成功預報的案例。
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凌月明
凌月明表示,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分成三大塊:首先調查隱患在哪里;再去了解隱患點或區(qū)域什么時候動,什么時候滑,并進行預警;第三,正常情況下開展地質災害治理。我國幅員遼闊,地質地理條件十分復雜,滑坡分布非常廣泛。根據調查研究數據,大概121萬平方公里是地災的高易發(fā)區(qū),273萬平方公里是中易發(fā)區(qū),共有1869個縣都有地質災害的分布。
凌月明介紹,在了解清楚地質災害調查方面,通過二十年的努力,自然資源部掌握了28.6萬個地災隱患點,做了1:10萬的概略性地災調查,覆蓋全國山地丘陵區(qū)。1:5萬的調查工作做了1729個縣,從今年開始,進行新的一輪1:5萬的地災風險調查工作。此外,借助新的技術,在地質災害風險比較高、人比較多的地區(qū),進行1:1萬的調查。
“先知道隱患在哪里,下一步掌握每一個滑坡體巖土的結構怎么樣,如知道它方量多大,向哪個方向滑,危害的對象是什么,這是我們做地災防范,不管是預警還是治理的基礎。” 凌月明說。
在監(jiān)測預警方面,凌月明介紹,通過這二十幾年的努力,全國組建了一支由30余萬人組成的群測群防隊伍,利用當地的居民,對每個隱患點都包保到人、責任到人。比如雨前排查、雨中巡查,下完雨后再看看變形了沒有,變形量大了沒有。“發(fā)動社會力量來監(jiān)測、來排查,責任到人,今年成功預報了270多起災害,成效是明顯的。”
凌月明介紹,除人防外,自然資源部門現(xiàn)在也致力于技防這方面努力,“人防+技防”預警體系正在加快推進。他舉例,自然資源部從去年開始正在研發(fā)一個比較經濟、比較便宜,而且數據標準化接口全國一致的地災預警系統(tǒng)。“去年投放了幾十臺實驗室樣機,今年我們又投了2500余臺,初見成效,我們現(xiàn)在已經有6個成功預報的案例。”
凌月明強調,地災預警,憑他們的工作經驗,如果有兩個小時的預警時間,可以保證不死人,如果有30分鐘,絕大部分人都可以撤出來?,F(xiàn)在基層的組織力量非常強,如果有5分鐘、10分鐘,也可以把傷亡減到最少,關鍵就是要知道“什么時候動”,這是工作最關鍵的地方。
{{item.content}}